陕西省初中化学于海玲工作室
 
公告

本网站为纯公益网站,输入网址即可浏览和学习,所有精品微课为工作室成员心血的结晶,无私奉献给所有学生,无偿为所有学生服务,进入也无须任何门槛,禁止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此进行炒作和不良行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停课不停学一起学化学
新闻动态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新闻详情

于海玲:做一个理想的教师——读《朱永新教育演讲录》有感(于海玲)

55
发表时间:2015-09-27 22:15作者:于海玲来源:本站原创

做一个理想的教师

——读《朱永新教育演讲录》有感

于海玲

  “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和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一位教育官员、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以其深厚的教育思想、崭新的教育理念、高度的教育热忱,对理想的教师进行了诠释,句句经典,扣人心弦,让我产生了强烈共鸣。
  朱永新欣赏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一个教师,从走上教育岗位起,必须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教育行为锁定在这个目标上,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
   我的教育目标是上师专时立的,“人民教师奖章”。这得益于一场师德报告会,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全是"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 这个目标太大太远,永远也实现不了,但我一直在努力,我也鼓励与我有一样理想的教师去努力,不为那枚奖章,只为追寻一个梦。
   激情,是教师终生必备的心理状态。有激情,才会不安分,才会有灵感,才会使教育过程有声有色,才会想办法让教学跌宕起伏,课堂高潮不断,活动精彩纷呈。
   上周听一节英语课,内容是用蜡烛燃烧测空气中含1/5的氧气,课后我问学生,用化学观点重

  读此文,科学吗?数位同学惊呼,有问题!我将英语老师领进实验室,很简单的实验,很有意思,若边活动边学习,课堂会是什么情况?

   我上化学课喜欢用诗,用迷,用游戏,不是显摆自己,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思,活跃课堂。其实,教育就是一首具有各种情调和内涵的田园诗、古典诗、抒情诗。马卡连柯曾把自己的教育论著称作“教育诗篇”实乃点睛之语。
   朱永新欣赏—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年轻教师一般开始时很自信,理念新,教学手段新,语言新,思想很容易和学生沟通。可一段时间后,抱怨学生难管,家长不配合,成绩上不去,信心没了。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家长还是那些家长,换个角度,从培养者方面、从服务者方面调整到学生方面、家长方面想一想,是不是目标有点高、步子有点急、节奏有些快、巩固不够?是不是和学生、和家长没有心灵的沟通,导致误会?
   教师必须自强,一切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学习,充实自己;要不断研究,熟悉课标、教材、学生,才能设计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过程。要不断挑战自我,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朱永新欣赏一个善于合作,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比个人单打独斗要强的多。我们鼓励先进,更鼓励团队作战,向同伴学习,共同努力,在互助中形成个人的人格魅力。我们还要学会与家长合作、与学生合作,与校长合作、与社会合作,在"换位、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武装自己,教育学生。
   朱永新欣赏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爱心,是做人的本分;爱生是为师的本分。我们不是教育警察,我们要教书育人。朱先生说的好,教师爱学生,还表现为教育的民主性,给学生公平的学习氛围和平台,让学生质疑、讨论、辩论,合作、交流,展示才华,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大爱。
   我也很欣赏《用爱造句》中将教师描述为:“我从古老的童谣中走来,韵味悠长的童谣里浸润爱的音符;我从青春从脚步中走来,且行且吟的脚印里酒满了爱的阳光;我从生命的花圃中走来,姹紫嫣红的花朵上挂满了爱的露珠……此生我将注定为爱忙碌,犹如屋檐下面筑巢的春燕。让我们为爱忙碌,用爱造句”。
   朱永新欣赏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的教师。2012年,我到上海参加后备特级教师培训,被上海的专家学者及同行感染,回来后写了一篇《勇于创新求发展,追求卓越踌师魂》的文章,我多次提到于漪老师,以83岁高龄连续3小时,热情洋溢地传播育人心经,言传身教,以追求卓越书写教育人生,其情感人至深,令人敬仰。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不能默守陈规。朱先生指出传统教育扼杀了个性,压抑了创新。呼吁教师要善于创新,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我联想到曾写的教育随笔《马丽娅的音乐课》,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学生领进大自然,领到工厂,领进社会进行学习和实践?
   那年在复旦大学二附中听了一节作文点评课,感受最深的是学生的表现,在一节课内学生能将个人诗集,个人作文专辑展示出来,而且把个人对文学、对科学、对社会的看法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实属不易。培养如此有思想的学生,恐怕不是一日之功,只从那位导师的下水作文之文笔便可领悟我陕西教育创新及实践之差距。

  朱永新欣赏—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提出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一个普通教师,如果知识面不广,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探索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教师有这样一种心镜,才能教育好孩子。
   现在,国家已很重视教师的学习,国培、省培项目不少,县区级培训全覆盖,每到暑期,教师都忙于各种培训。但形式多于内容,教师也不用心,心得体会网上抄,实效不大。我以为,可以换方式,加大远程培训,采取"慕课""微课"方式,加强网络互动和管理,效果要好一些。校本研修也可不唯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朱永新欣赏关注人类命运,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他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进行剖析:孩子离开校园的时侯,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追求。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影响着学生,校园的民主方式、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赞同这种观点,上周校园广播在团委的组织下开启,涉及面很广,学生积极性很高,入团愿望空前高涨,宏扬正能量,是良好的导向。
   朱永新欣赏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底头的教师。他提出,任何环境都能产生教育家。说的太好了,给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以极大的鼓励。
   —些名校,—些名师,培养几个清华北大的学生,没什么过奖的,首先那里汇集了全地区基础最好、甚至无师自通的学生,其次那只是社会评价体系不完善,甚至功利之心所致,并没有多少人关注后续发展,所以大学后自杀的、出国不回来的大有人在。
   而在条件薄弱学校,全亏了一批热爱生活,忠诚教育,百折不挠,成绩优异的人民教师。在咸阳市最美乡村教师评审活动中,我有幸阅读了十位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材料,其生活之艰辛、成长之曲折、工作之勤奋,成绩之突出,摧人泪下,感人肺腑,在这样的学校里同样能走出教育专家。

    

   以中国之大,这样的学校不少,这样的老师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让他们的事迹传遍全市,提高他们的待遇,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朱永新是教育大师,以学者的高度,号召大家成为理想的教师,观点鲜明,有高度接地气,让我产生强烈共鸣。我想,帕夫雷什中学能走出苏霍姆林斯基,诺大的中国大地上,那些有决策权的中小学校长们,你们能致力于培养一批优秀教师,能将成为教育专家作为自己的追求吗?

此文刊登在《教师教育》上,点击可读:

http://yhl5555.faisco.cn/h-nd-388-2_354.html


公益微课堂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