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初中化学于海玲工作室
 
公告

本网站为纯公益网站,输入网址即可浏览和学习,所有精品微课为工作室成员心血的结晶,无私奉献给所有学生,无偿为所有学生服务,进入也无须任何门槛,禁止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此进行炒作和不良行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停课不停学一起学化学
新闻动态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新闻详情

让孩子们为兴趣而学(于海玲教学随笔)

129
发表时间:2015-12-31 10:22作者:于海玲来源:陕西省初中化学于海玲工作室

让孩子们为兴趣而学

于海玲

   今天讲《古生物的"遗产"----化石燃料》,孩子们兴致很高,他们知道马可波罗,知道黑色的金子,知道西气东输,我一高兴,没拿住,竟然由甲烷推到乙烷、丙烷、丁烷的结构,让大家推N烷的化学式,然后再写辛烷化学式,他们很兴奋,很感兴趣,居然学我数起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如果不及时刹闸,说不定会谈开烯烃、炔烃、醇、酮、酸。

   我超标了。但课堂气氛不错,以致后面讲石油的馏分时有孩子提出打火机的燃料成分、家里天然气为什么刚开时是黄焰而不是浅蓝色火焰,金刚石的燃点。
   联想昨日到局里,许局长与我谈起南通李吉林老师的教育思想: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做了整整三十年。他问我能不能走李吉林老师之路:不为名利,让学生终身受益,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我惭愧,坦诚地说自己只是走在把交流思想落实在化学教学的路上,边走边提炼,部分研究还在进行中,离李老还有太大的差距。
    昨天中午又遇曾经教坛偶像郑彦文老师,他提到当年在实验中学带高三数学与一语文老师谈话,提出互换课程,试试学生更能接受谁的教学。他说,一位好教师的教学技巧、教育素养、文化底蕴是最重要的,只要肯下功夫,什么课都能教好。
   我感叹,郑老师虽曾是理科教师,但课上的如行云流水,引人入胜,其文学内功不亚于任何文科教师。这样一位曾经的高三老师居然能挑战文科教学、提出换学科比试,我一个初中化学教师只作化学教学,是不是太狭隘了。
   再想想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什么课都曾教,让学生为兴趣而学,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开辟了一个发展个性的广大天地,让他们学以致用,各得其所。让人好生羡慕!
   12月27日,《教师报》头刊头条刊登一篇文章《扑面而来的第三次教育革命》,文中提到,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个别教育走向个性化的农耕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从个性化的农耕教育走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教育;第三次教育革命:从规模化教育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教育。表面上绕了个圈儿,又回到个性化,但这个回归是多么的艰辛,目前根本没有达到,还需多长时间,不好估计。
   所以,这两天我一直思考,如果去掉教育的功利性,不只为了中考,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学生的潜能开发,我们偶尔超超标,让学生为兴趣而学一学,每周有那么一两次,能让孩子们享受一下学习的乐趣,那我们的少年朋友一定会更加阳光,更加有朝气。
   今天课堂上我只是玩弄了一个学科技巧(中考甩掉的东西),却让学生学会了一种推理和思维:由具体到一般,由一般到具体,渗透了教育思想,学生很感兴趣,顺着他们的兴趣,我超标了,可我居然窃窃自喜,因为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我做的那节一直没有公开的微课《分子有多大》,也玩的是以数学推算为主的学科技巧,非化学核心知识,但的确帮我辅导了一些学生。所以,我又想,化学教育唯化学课标吗?偶尔跳出去无妨吧!

九一班的孩子在做实验


九一班的板报“中国娃”   作者说:娃娃骑着两个大扇子当自行车玩

                                                                                2015.12.30


公益微课堂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