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初中化学于海玲工作室

 
公告

本网站为纯公益网站,输入网址即可浏览和学习,所有精品微课为工作室成员心血的结晶,无私奉献给所有学生,无偿为所有学生服务,进入也无须任何门槛,禁止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此进行炒作和不良行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停课不停学一起学化学
新闻动态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成员专栏
刘涛《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刘涛《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

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刘涛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第七单元前二节的重要内容,酸碱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酸碱的化学性质是中考命题的必考考点。学生在做酸碱题目时,不懂得利用酸碱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所以这节常见酸、碱的复习课帮助学生梳理酸碱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交流案的典例分析,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将酸碱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常见酸的特性、用途及酸的稀释方法

②知道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③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难点:归纳总结酸、碱的化学性质

3、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比较好,大部分同学已掌握,但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他们还没有形成知识体系,缺乏知识的整合能力及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复习时重基础,适当拓展。

4、教学方法:《常见酸和碱》交流案、PPT、播放微课,小组合作交流,问题探究法、讨论归纳等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复习

趣味情景导入:展示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感到痛痒,如果立即用肥皂水等物质涂在叮咬处,就会感到痛痒减轻,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课程流程

1、展示考试内容和要求:

(1)知道常见酸的特性、用途及酸的稀释方法。(必考)

(2)知道常见碱的特性、用途。(必考)

(3)掌握酸、碱的化学性质。(必考)

展示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没一点后面备注(必考),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2、回顾知识习题与复习要点

(1)常见的酸

【回顾知识习题】

例1、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体积都是500mL。老师告诉小明:其中一瓶是浓盐酸,一瓶是浓硫酸,并请小明帮忙为它们重新贴上标签,小明很快就完成了。你想,小明可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开二者的?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区别两种无色溶液,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复习要点】1、浓盐酸、浓硫酸的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打开瓶盖的现象

特性

在空气中长期敞口放置后的变化

浓盐酸

无色

液体

刺激性气味

白雾

挥发性

溶质质量分数

减小

浓硫酸

无色

黏稠、油状

无味

无现象

吸水性、

脱水性、

腐蚀性

溶质质量分数

减小

【请一位同学展示关于浓盐酸、浓硫酸相关性质】

【提出问题】浓盐酸易挥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如何保存?

【学生回答】密封保存。

 【提出问题】如何稀释将浓硫酸呢?

【学生回答】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回顾知识习题】

例2、(2010年陕西中考)构建知识网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右图是盐酸与不同类别物质之间反应的知识网络。

(1)图中M应为 类物质。

(2)写出一种能与盐酸反应的金属镁(锌、铁)

(3)盐酸能与碱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 H+ (写离子符号)与碱中的___ OH-____反应生成H2O。

(4)用盐酸除铁锈(主要成分Fe2O3)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复习要点】2、酸的化学性质(通性)和用途

(1)酸具有通性的原因

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或H+),因此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酸的通性

酸的化学性质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

酸与指示剂的反应

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酸与活波金属的反应

镁与稀盐酸、稀硫酸

气泡产生

锌与稀盐酸、稀硫酸

气泡产生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

有产气泡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

红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色变为色。

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

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色变为色。

酸与碱的反应

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稀硫酸

反应无现象

氢氧化钙与稀盐酸、稀硫酸

与盐的反应

碳酸钙、碳酸钠与稀盐酸

气泡产生

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

生成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重点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

 【教师点拨】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二)常见的碱

【回顾知识习题】例3、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实验时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应该是( A

①镁和稀盐酸 ②石灰石和盐酸 ③氯化钠和水

④氢氧化钠和水⑤生石灰和水 ⑥硝酸铵和水

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⑤

【学生4人一组讨论、交流、展示】

【方法点拨】教师提前录制好关于本题的微课教学视频,时间2分钟,学生展示结束后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复习要点】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称

火碱、烧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色态

色固体

色固体

溶解性

溶于水,并放出大量的

溶于水

特性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减小

 【回顾知识习题】例4、如图是有关氢氧化钙的知识网络。

(1)遇氢氧化钙溶液变红的酸碱指示剂

无色酚酞溶液

(2)若图中非金属氧化物为CO2

则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3)反应③在生产中的一种用途是中和酸性土壤

(4)有反应④制取NaOH所用到的盐是Na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复习要点】2、碱的化学性质

(1)碱具有通性的原因

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或OH-),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或通性)

碱的化学性质

反应的方程式

实验现象

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碱使紫色石蕊溶液变

使无色酚酞溶液

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

无现象

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碱与酸的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

无现象

碱与盐的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铁溶液

产生红褐色沉淀

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重点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

【教师点拨】重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3、中考命题趋势,例题讲解。

【命题点一】常见的酸

 例1、(2015·湖北黄冈)构建模型和构建知识网络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李华同学利用左手构建酸的性质知识网络,如图所示,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盐酸的pH,则结果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图中①的现溶液变红

(3)写出一个符合图中③的化学式: HCl+AgNO3=AgCl↓+HNO3  

(4)图中性质④属于复分解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5)图中⑤的性质在工业上可用于除铁锈(填用途)

【方法点拨】教师利用录制的微课《五指法记忆酸的化学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

【命题点二】  常见的碱

例2、(2013年陕西)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出现的明显现象产生红褐色沉淀

(2)盐酸与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前,应先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许无色酚酞试液

(3)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然后振荡锥形瓶,

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使锥形瓶内压强减小。

(三)归纳总结。同学们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与大家分析

(四)作业设计:完成交流案课后检测部分以及复习资料上的相关习题。

(五)板书设计:

                浓盐酸                      氢氧化钠

                浓硫酸                      氢氧化钙

                 

    金属                     指示剂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盐

                用途                        用途

公益微课堂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内容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