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初中化学于海玲工作室
 
公告

本网站为纯公益网站,输入网址即可浏览和学习,所有精品微课为工作室成员心血的结晶,无私奉献给所有学生,无偿为所有学生服务,进入也无须任何门槛,禁止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此进行炒作和不良行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停课不停学一起学化学
新闻动态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新闻详情

刘涛交流型课堂《空气的成分》的教学设计

19
发表时间:2016-06-30 09:27作者:刘涛来源:于海玲名师工作室

【教学设计、中学化学】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学校: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姓名:刘  

                电话:15877610728

                邮编:710089

《空气的成分》教学设计

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鲁教版版第四单元课题一第一课时的内容,。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本节课采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空气的组成,让学生实验,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使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2、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课本上的例子,采取多媒体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微课视频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

②了解测定空气主要成分的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等。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成分。

②通过教师着重讲解、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③通过观看多媒体等辅助学习资料,能更深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实验中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难点:空气的成分测定实验中误差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微课、PPT、交流案导学、阅读讨论、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多媒体等方法。

三、教学用具:广口瓶、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药匙、红磷等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人变化多,我们生活离不了。(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示。

创设谜语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引言】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新课讲授】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对“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操作的观察和分析,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对相关实验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一位同学朗读学习目标,其他学生观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针对性
【活动一】认识空气的成分
   展示微课介绍历史上科学家对空气做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拉瓦锡对空气成分发现作出的贡献。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阅读课本74页完成交流案自学导学部分,并组内分享。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提问:空气是单一成分的物质还是多一成分的物质呢?你知道空气中含有那些物质。完成交流案自主探究:干燥洁净的空气(按体积分数)
教师讲解:近年来空气的成分在不断的改变如二氧化碳的含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结论: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填物质类别)
学生自学完成交流案:
氮气占78%;氧气 21%;
氩气 0.934%;二氧化碳 0.034%;
其他杂气 0.0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

【活动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提问】:同学们知道通过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①、下列装置中各仪器的名称
燃烧匙
导管
烧杯
广口瓶
弹簧夹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学生指出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名称。

使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②、实验原理
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消耗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将水压入容器中;测定进入容器中水的体积,即为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
③、实验步骤:
1)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
2)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
3)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
4)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④、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问:(1)反应完毕,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为什么能够进入锥形瓶中?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提问(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瓶内剩余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

提问:(3)红磷燃烧后生成的“大量白烟”可以说“大量白雾”吗?燃烧产物是什么?
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提问:(4)实验中红磷能否换成木炭、硫、蜡烛或铁丝?
(查阅资料: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又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铁丝不能再在空气中燃烧,只能在纯氧气中燃烧。)
提问:实验药品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
提问:(5)在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的体积常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提问:(6)你认为实验成功的关键(即注意事项)是什么?
【知识拓展】
实验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其它方案

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后,请两名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完成实验,其他的同学仔细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发言,各抒己见,填写交流案。

【学生展示】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2)反应完毕,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水倒流入集气瓶内,约占其体积的1/5

小组讨论、展示:
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内的氧气发生反应,导致密闭容器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少,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展示: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不溶于水。

学生展示:“烟”:固体小颗粒;雾”:小液滴。红磷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

学生回答:不能。
学生展示:药品只能与氧气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

学生展示:红磷熄灭后未冷却到室温;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等。
学生展示:装置的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或过量;必须等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点燃红磷,应立即伸入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导气管要用止水夹夹紧。

学生观看PPT,了解更多的实验装置。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杰作探究精神,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开始参与实验,所以需要老师的帮助。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动手实验,学生会有真实感受,提供学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思维会一下子活跃起来。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展开丰富的想象。
【学以致用】完成交流案课堂检测部分。
教师点拨并评价完成情况
学生利用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检测。然后小组内相互订正答案,讨论。
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你的困惑…
组内交流,展示

作业:正式作业:交流案《课后检测》。
课后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

(一)、空气的成分: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4%;二氧化碳: 0.034%;其他气体:0.00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用药品通过化学反应除去氧气,减少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药品只能与氧气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

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反应完毕,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集气瓶内的水面上升,约占集气瓶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注意事项以及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交流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探究、交流案,运用“读”、“议”、“探”、“展”、“练”,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完成第一个问题,通过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通过学生学生亲自动手展示实验、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学生在课堂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专注、相互合作的精神以及对自已的见解的执着,再辅以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学手段,对重点的知识运用微课进行播放,更加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落实,出色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紧张,只让2位同学上台展示,如果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实验,就会让更多的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其次,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的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应该使用更多的积极性的语言。再次,微课制作需要更加的完善与美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乐趣。

公益微课堂
上一页 1 2 3
...
下一页
内容搜索